午门
{{sourceReset(detailData.source)}}{{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紫牛新闻
{{wholeTimeFilter(detailData.happen_time)}} {{numFilter(detailData.review_count)}}次阅读
{{numFilter(detailData.review_count)}}次阅读
午门
◎宋廷军
南京午门位于中山东路南侧,御道街北端,东西有明故宫路以弧线环护,是明代宫城仅存的两座城门之一(另一座是东华门),距今已逾650年。
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八月,朱元璋“改筑应天城,作新宫钟山之阳”。吴元年(1367年)九月,新宫建成,城之门南曰“午门”,为宫城正门,因“居中向阳,位当子午”而得名。这是“午门”作为大内皇宫正门的名称首次出现于史籍中。
洪武八年(1375年)九月,“诏改建大内宫殿”。洪武十年(1377年)十月,“改作大内宫殿成”,午门“翼以两观,中三门,东西为左、右掖门”。当时午门形制十分奇特,平面呈倒“凹”字形,整体分为下层的砖砌城台(又称墩台)和上层的木质城楼两部分。
“中三门”开在正面城台,即凹字底部,面向正南,其上建有正楼,面阔九间、进深五间,象征皇权的“九五之尊”。正楼东西两侧还设有钟鼓亭,东侧架鼓,西侧悬钟。祭祀天坛、地坛时鸣钟;祭祀太庙时击鼓;皇帝升殿举行大典或举办大型活动时,则钟鼓齐鸣。“两观”即东西两翼双阕,在凹字左右两侧,两观城台各开一门,东西相对,东曰左掖门,西曰右掖门,其上各有廊庑十三间,南北向一字排开,廊庑两端即东北、西北、东南、西南四个方位分别建有四角攒尖重檐顶阙亭。午门正楼、廊庑、阙亭屋脊微翘,皆用黄琉璃瓦覆顶,瓦面都雕饰着龙形花纹图案。门皆用朱红涂色,以突显喜庆的色彩。午门整体高峻雄伟、气势威严、主次分明、左右映带、错落起伏、轮廓多变,如五凤翘翼,因此又称午门为“五凤楼”。
城台东西长90米,南北宽28米,高11米,基座为石质须弥座,高1.2米,上下均有勒腰,中间为方胜、卷云等少量纹饰的浅浮雕,简约朴素而又美轮美奂。“两观”被拆除,午门城台东西两端左右掖门便显现出来,这就是如今所见到的一正门、四侧门的格局。正门居中,“以大为贵、以高为贵”,故最高最大,拱券高8米、宽6米,路面石板三路并排,中路石板纵向平铺,两边路石板横向铺砌,中间较平,两侧向须弥座略微倾斜。中门两旁券门高7米、宽5米。两端掖门高6米、宽4米。
明初,午门设门正一人、副一人,司晨昏启闭,关防出入。凡擅入午门各杖一百。擅入午门“叫诉冤枉,奉旨勘问得实者,问罪,枷号一个月。若涉虚者,仍杖一百,发边远卫分充军”“凡跪午门者,照擅入午门诉冤枉律遵行”。
五个券门各有用途:中门为“帝门”,乃皇帝专用,皇帝大婚时,皇后的鸾驾可以从此门进入皇宫,但一生仅此一次,此外,通过殿试选拔出来的状元、榜眼、探花,在宣布殿试结果后,持金榜从中门出宫,也仅此一次而已。文武官员上朝,只有通过午门才能到达奉天门广场,故午门又被称为“午朝门”“凡早朝,文官自左掖门入,武官自右掖门入”。后又规定“将军先入,次近侍官员,次公侯驸马伯,次五府六部,又次应天府及在京杂职官员”,按左文右武出入。另外,当朝廷举行殿试时,参加殿试考生,按名次单数走左掖门进入,双数走右掖门进入。午门等级森严,普通百姓根本无权跨入,当皇权缔造者埋入尘土、大明风华成为过眼烟云时,一块块城砖上所留下的烧制者,却在用另一种形式驻足、守卫着皇宫。
午门级别高于宫城诸门,是明朝重要的场所,朝贺、大典、献俘、颁正朔、宣谕等都在午门前进行,它见证了无数个重要的历史时刻,是庄严和礼治的象征。
洪武二十年(1387年)二月初一,“帝阅武于午门外”,幸逢多年难遇的“五星俱见东方”,为大明王朝披上了一袭神秘的面纱。洪武三十年,《大明律诰》成,已70岁高龄的朱元璋亲临午门主持典礼,并发表谕旨,诰昭天下。
午门还是重要节庆的娱乐场所。永乐十年(1412年)元宵节,成祖朱棣下令在午门外搭建鳌山灯棚,“赐文武群臣宴,听臣民赴午门外观鳌山三日,自是岁以为常。上或御午门示御制,使儒臣奉和。”期间,还有数百伶官奏乐,百艺群工演出,堪称600多年前的“春晚”。永乐十二年元宵节,是夜“上御午门观灯,宴群臣进诗,命翰林第高下,赐钞有差”。永乐十八年正月上元节,“上观灯午门,赐群臣宴,赐御制诗,群臣属和以进”。
午门亦是“廷杖”大臣之地。据《明会典》载:有明一代先后在午门廷杖大臣500余次,死者甚众。南京午门廷杖始于成化十八年(1482年),“南御史李珊等以岁祲请振。帝摘其疏中讹字,令锦衣卫诣南京午门前,人杖二十”。正德元年(1506年),“南御史李熙劾贪吏触怒刘瑾,矫旨杖三十。时南京禁卫久不行刑,选卒习数日,乃杖之,几毙。”
永乐十九年(1421年)正月,朱棣都迁北京,南京降为陪都,南京午门在历经53年之后,逐渐失去了往日的辉煌,其后经历了多次雨雪、大风、雷击及火灾侵害,又因得不到妥善维护,渐趋败落。成化三年(1467年)六月,雷震午门正楼,导致“橼瓦脱落,金柱损坏”。此后虽然经过修缮,但还是日渐残败不堪。嘉靖元年(1522年)七月,南京刮暴风,降暴雨,宫阙、城垣兽吻、脊栏都被毁坏,午门上的五凤楼全毁。
民国十三年(1924年),因建造明故宫机场,将午门原有的两观悉数拆除,从整体形制上改变了原始规制。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大量的抢救性修缮保护,时至今日,午门城台主体尚存,沿着东西两端复砌的步道拾级而上,便能登到其顶部,上面还散落着89个巨大石柱础,从尺寸大小和分布位置,可以推测出原来的城楼规模盛大、威武壮观,它与遗存的内外五龙桥、东华门、西安门、玄津桥,以及奉天门、西华,门遗址,包括周围散落的螭首、石刻构件、石碑等等,还在讲述着当年的磅礴气势。
更多内容请打开紫牛新闻, 或点击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