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早期角龙(隐龙,左侧)和晚期角龙类(三角龙,右侧)体型和脑腔对比
那么早期的角龙类是什么样子的呢?研究团队利用微计算机断层扫描(CT)技术和三维模型重建方法,详细分析了发现于中国的三种早期角龙类恐龙的颅腔结构,包括晚侏罗世的当氏隐龙、早白垩世的辽角龙和鹦鹉嘴龙。发现它们具有发育的嗅球、明显的视叶、略微突出的小脑绒叶、相对较长的耳蜗管和长且高的前半规管,据此推断早期角龙类恐龙具有比较发达的嗅觉和听觉,与晚期角龙类恐龙(如三角龙)的较低嗅觉和听觉形成对比。另外,早期角龙类恐龙的大脑体积相对其头骨较大,其聪明程度(脑商指数)显著高于三角龙,甚至高于现存的大多数爬行动物。研究人员对所有已知的角龙类和鸟脚类恐龙脑腔和内耳演化进行了统计分析,认为角龙类在进化的过程中聪明程度、听觉和嗅觉均出现了退化的现象(图2)。
图2:角龙类恐龙脑颅和内耳的演化图
研究人员还探讨了角龙类演化过程中头部姿势的转变,发现早期的角龙类头部更加灵活,而晚期角龙如三角龙头主要向下倾斜,这种姿势的转化很有可能和它们的取食方式有关(图3)。
图3:角龙类头部姿势演化
“这些发现很有意思。为什么角龙类恐龙演化过程中一些器官功能会退化?这很有可能与它们体型的增大相关。早期的角龙类体型较小,需要时刻警惕捕食者的攻击,因此在听觉、嗅觉等方面表现优异,晚期角龙类演化出巨大的体型和锋利的骨角,这对捕食者本身就有很强的威慑,因此在其它方面功能可能被弱化了。”韩凤禄说:“这项研究对于我们认识生物演化包括人类的演化也具有很强的启示作用。”
来源:光明日报 全媒体记者王建宏 张锐 通讯员孙彦钦 余淳梅
更多内容请打开紫牛新闻, 或点击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