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1日,开往上海方向“大金湖”号动车。朱德兴 摄
拥抱高铁大机遇,泰宁旅游“风生水起”,“红色+绿色”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2023年全县旅游接待量895.2万人次、旅游总收入76.6亿元,分别比2019年增长了124.6%和102%。
农特产品“进站上车”
“要与时间赛跑,统筹抓好施工进度和安全、质量管理,确保项目早日完工、投入运营。”5月5日一大早,挂职担任泰宁县委常委、副县长的江斌冒雨来到国铁(泰宁)食品产业园项目施工现场,了解施工进度,现场办公协调解决难题。
国铁(泰宁)食品产业园项目是国铁集团对口支援帮扶重点项目之一,项目建成后将极大促进泰宁“三产”融合,带动农民增产增收,扩大对口支援工作成效。
国铁集团积极推动泰宁农特产品“进站上车”,帮助16家优质企业、122款特色农产品入驻“三网一柜”等铁路消费平台,累计销售额达717万元。
产业和人才“短板补强”
两年间,国铁集团投入对口支援帮扶资金3250万元,实施12个重点项目。其中9个项目已建成投入使用,尤其是单体投资体量最大的帮扶项目——泰宁动车站站前广场提升改造工程,已于2023年春运前投入使用,距离候车室较远、没有遮阳避雨通道、无障碍设施、游客接送不便等问题有效解决,极大地方便了游客和群众的出行。
泰宁县大田乡烤笋交易中心航拍图。余佳平 摄
“以前这个季节最怕下雨,一下雨就要用木柴来烤笋。现在有了电烤笋设备就不怕了,跟传统的晒笋方式相比,电烤笋的效率高出两到三倍,烤出的每一片都是好笋。”泰宁县大田乡垒际村党支部书记徐玉平说,2022年,国铁集团投入150万元新增4台电烤笋设备和1500立方米冷库,产能明显提升。
交易市场与周边笋制品加工企业合作,形成产销一体的闽笋加工产业链,带动就业300余人,年产值达6000多万元。笋农廖丁富种笋20多年了,以前每年4到9月份才能晒笋,现在有了国铁集团援建的电烤笋设备和冷库,一年四季都能烤笋,年收入从原先的两三万增加到现在的四五万元。
新桥乡岭下村有种烟叶的传统,烟农邓荔平已经种了10多年的烟叶。原先烤1000斤烟叶需花费2000元烧煤。每年5月份的烤烟季,要不分白天黑夜地守着,稍不注意就会因火候掌握不好而影响品质。蚊虫叮咬、天气炎热、劳神费力,让他“每逢烤烟瘦几斤”。国铁集团挂职干部深入到田间地头调研,2023年投入300万元新建75座智能化烤烟房。
先进的设备,让邓荔平和乡亲们坐在家里喝茶,就可以用手机轻松控制烤烟的时间、温度等,烤烟成本也降低了一大截,烟叶种植规模从700多亩提高到1300多亩。
真金白银的对口支援,让泰宁汇聚优质的铁路资源,描绘了山区小城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生动画卷。
编辑 : 朱亚萍
更多内容请打开紫牛新闻, 或点击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