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发布文章,仅支持15分钟预览

国际生物多样性日,让我们一起刷刷扬州生物“朋友圈”

{{sourceReset(detailData.source)}}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紫牛新闻

{{item.reporter_name}}

{{item.tag}}

+ 关注

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鹗。

5月22日是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今年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主题为“生物多样性、你我共参与”。近年来,扬州在厚植生态底色的基础上,持续开展生物多样性监测和评估,不断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法规和制度体系,加强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加大珍稀濒危物种保护力度,增强公众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和参与度,构建了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丽扬州。

黄胸鹀。

多样家底

瞧扬州生物“朋友圈”有多大

运河和长江交汇,孕育出扬州独特而丰富的生态系统,为各类动植物提供了良好的生存和繁衍空间。

“扬州生态系统主要有森林、灌丛、农田、湿地和城镇等类型。”扬州市环境科学学会生物多样性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顾金介绍,其中我市湿地类型主要有湖泊湿地、河流湿地、沼泽湿地和人工湿地等,湿地生态系统类型多样、面积分布广,占全市国土面积的21%。

广阔的湿地面积,让各种生物在扬州都找到了最宜居的栖息地。2023年,扬州全面完成了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基本摸清了全市生物多样性“家底”。经过初步统计,截至目前,扬州共调查发现各类物种达到1948种。

猪獾。

这其中既有再次活跃的“老朋友”,更有许多在扬州鲜少亮相的“新朋友”。“一度消失的野猪再次出现在仪征龙山森林公园等地,可监测到的江豚活动也越来越多,曾经在长江沿岸观测到的猪獾、狗獾也在宋夹城、城北渔场被观测到,在广陵、江都、仪征先后观测到被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濒危(EN)等级的虎纹蛙,东方白鹳更是从‘候鸟’变为‘留鸟’。”顾金介绍,更为明显的是鸟类,2023年新记录到白尾鹞、白胸翡翠、斑头鸺鹠、斑尾塍鹬、北椋鸟、东方鸻、黑腹滨鹬、红颈苇鹀、西方秧鸡、中杓鹬、白头鹤和淡脚树莺,近期观鸟爱好者又陆续新拍摄到淡脚柳莺、蓝歌鸲、布氏鹨。

泽陆蛙。

庞大的“生物朋友圈”,成为了扬州又一张生态名片。不久前江苏省林业局发布江苏省第一批最佳观鸟胜地,扬州高邮市界首镇东方白鹳栖息地上榜,成为首批10处观鸟佳处之一。

东方白鹳。

东方白鹳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同时列入国际濒危保护动物名录。从最早输电塔上的“不速之客”,到现在高邮人最熟悉的鸟类“邻居”,目前高邮东方白鹳数量逐年增多,达230只左右,鸟巢超过70处。全国共有两处东方白鹳保护地,其中一处就位于高邮。

刀鲚。

多样监测

eDNA、AI等“黑科技”齐上阵

就在“5·22”国际生物多样性日来临前夕,扬州三江营实地生物多样性观测站迎来首次观测,仪征生物多样性观测站、扬州凤凰岛生物多样性观测站等相继揭牌,进一步完善了扬州生物多样性监测体系。

“生物多样性观测站是我们建设生物多样性监测体系的基点,会定期开展调查和评估,及时掌握生物多样性的变化情况。”扬州市生态环境局自然生态保护处处长周建介绍,扬州计划年底前建成7个生物多样性观测站。

“鸟妈妈可算安全回巢投喂雏鸟了。”从一早发现东方白鹳鸟妈妈离巢觅食,江都生态环境局综合科科长杜渊一直时不时通过监控摄像头注意巢中的情况,直到看到鸟妈妈顺利回来,才安下心。能通过一块“屏幕”监测到几十公里外的东方白鹳,这得益于江都首个高压铁塔生物多样性监测系统的建成,利用AI技术24小时守护东方白鹳。

“为了解决高塔上监测困难的问题,我们和南京大学环境规划设计研究院集团股份公司联手,引入AI技术,结合传统生物多样性调查与监测方法,建立全区生物多样性智慧监测平台,打造守护无死角且零打扰的‘千里眼’。”杜渊介绍。

这样的“黑科技”还有很多。在扬州环境监测中心,记者看到了一种“一瓢水知一池鱼”技术。“这种技术被称为eDNA技术,通俗地说,就是通过在监测环境中布点取样,将样本拿回实验室后,进行提取、扩增、测序,通过这些遗传信息就可以快速检测出所测环境中的生物物种类别。”土壤环境监测科技术人员沈玥解释,比如打一瓶水回来,加入各种试剂进行研磨、扩增,把它里面DNA含量放大,最后对扩增成功的样品进行基因测序,测序的结果就是各种所含生物的DNA序列,经过数据库比对就能知道它对应什么物种,水里有什么藻类,有什么动物什么鱼,一目了然,eDNA技术非常适合生物多样性的监测,极大地提高了生物多样性调查监测的效率。

各种“黑科技”加入,为扬州生物多样性数据采集、生态质量评价、珍稀物种分布研究、生态保护成效评估以及科学保护战略制定等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玉带凤蝶。

多样保护

多方呵护自然界“邻居”们

20日,一场运河畔的“特殊法庭”开庭,扬州经开区法院大运河环境资源法庭在高邮湖生态环境司法修复基地(大运河·平津堰遗址)巡回审判点,公开审理了一桩非法捕捞水产品案件,同时,在现场展示了多部门联手保护生物多样性成果展。

据悉,高宝邵伯湖是高邮湖、宝应湖、邵伯湖三湖的简称,拥有五个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高宝邵伯湖水域禁渔期自2020年10月10日起,为期十年,每年12月16日零时至次年6月15日24时为高宝邵伯湖封湖禁渔期。封湖禁渔期间是大部分鱼类的繁衍期,实施封湖禁渔有利于湖区水生生物资源自我修复繁殖,从而达到养护、增殖渔业资源的目的。

在此基础上,2021年5月22日,高宝邵伯湖渔管办与扬州市公安局、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生态环境局、市场监督管理局签订了《高宝邵伯湖生物多样性保护联合执法框架协议》,通过深入合作,共建共治共享,重点在执法船艇、装备、监控系统、信息系统以及执法力量等方面实现跨部门、跨区域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在高宝邵伯湖生物多样性保护上形成合力,推进湖区整体生态维护。

高宝邵伯湖只是扬州多方联手、共同守护自然界“邻居”们的一个缩影。2022年,扬州11个部门联合印发《扬州市打击野生动植物违法犯罪联席会议制度方案》并成立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定期组织召开打击野生动植物违法犯罪联席会议,实现野生动植物经营、食用、运输等全链条全过程监管,严厉打击了破坏野生动物资源违法犯罪行为。

2023年,扬州市制定了《美丽扬州建设实施规划(2022—2035年)》,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是该项规划的重要部分,扬州各级政府和部门依据规划,切实加强热点区域物种栖息地保护,提升珍稀濒危动植物野外种群数量;建立生物多样性调查、监测与评估长效工作机制,健全生物多样性观测网络,实现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全覆盖”;开展林地、湿地外来入侵物种普查,定期发布珍稀濒危物种、环境指示物种、外来入侵物种名录,强化生物多样性的风险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等措施。

宝盖草。

多样扬州

生物多样性成美丽扬州标尺

绿色,是扬州的城市底色。什么是“绿杨城郭”?看到这四个字,人们脑海里浮现的,一定是鸟儿在林间飞翔、鱼儿跃出水面、虫儿在青草间鸣叫、蝴蝶停留在花朵上……这样一幅欢乐又和谐的场景,正是“生物多样性”的体现。

保护生物多样性,其根本就是为生物物种提供良好栖息环境。近年来,扬州科学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更大力度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加快形成绿色低碳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着力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扬州。

统计显示,2023年全市重点涉气企业烟尘、氮氧化物、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在上年下降21%的基础上,又下降14%;空气质量稳中向好,PM2.5年均浓度为34微克/立方米,连续三年优于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空气优良天数比率77.1%,改善幅度排全省第5位;建成7个生态安全缓冲区,三江营省级固定观测场站成功纳入国家“山水工程”项目,三江营“生态岛”试验区项目入选江苏省第一批“生态岛”试验区建设试点。

草鹭。

在一项项实打实、硬碰硬的举措之下,运河三湾生态修复项目入选“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看成效”正面典型案例,“国家生态市”“国家水生态文明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等金字招牌进一步擦亮,2023年我市获得全国首批“净塑城市”、“中国最具生态竞争力城市”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全球城市生态修复模范市”。

扬州的生物多样性“成绩单”,装点出的是“绿杨城郭”绝美画卷,讲述的是“宜居扬州”故事新章,演奏出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序曲。在大自然精灵们的“选择”下,扬州的绿色基底愈加坚实,“绿杨城郭”的城市品牌更加彰显。

截至目前

扬州共调查发现各类物种1948种

陆生维管植物

共143科517属865种,调查到的陆生维管植物中包括银杏、水杉、野大豆等37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

陆生脊椎动物

共360种,包括两栖动物8种、爬行动物14种、鸟类314种和哺乳动物24种,东方白鹳、虎纹蛙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陆续在扬州安营扎寨

陆生昆虫

共306种(属),其中斐豹蛱蝶、黄钩蛱蝶等18种列入《江苏省生态环境质量指示物种清单》

淡水水生生物

共417种,包括哺乳动物1种、鱼类65种、浮游植物170种、浮游动物75种(属)、底栖动物68种、水生维管植物38种

编辑 : 郭凤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 dynamicData.event_info.title_short}}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desc : dynamicData.event_info.brief}}
{{dynamicData.sub_info ? '+ 关注' : '+ 追踪'}}
文章未发布,请后台刷新重置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