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发布文章,仅支持15分钟预览

扬子时评:女教授简历“晒学生”出圈,说明了什么

{{sourceReset(detailData.source)}}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紫牛新闻

{{item.reporter_name}}

{{item.tag}}

+ 关注

近日,西北工业大学航空学院教授吕震宙走红。她在学校官网教师个人主页上,将自己开始指导研究生到2022年9月(主页更新时间),期间所有学生的毕业年份、姓名、就业去向一一公布,并列出就业情况表(完全统计)。表格显示,吕震宙从2003年以来,共指导博士生45人和硕士生54人,毕业的研究生绝大部分在国企和高校就业。其中,博士研究生已经有多位评上教授、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则多数前往科研单位工作。(3月18日澎湃新闻)

“先晒学生,后晒论文”,个人简介不走寻常路的吕震宙,一夜之间火爆全网。说是网友热捧,其实不过是契合了公众关于“好教师”的朴素想象。传道授业、诲人不倦、桃李满天下,乃是一个“师者”的终极追求与最高赞誉。不过有些时候,对于论文、成果与职称的追求,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对大学教师主导性的评价要素。在此语境下,吕震宙的特立独行才会这么引人注目。

的确,吕震宙不唯论文、项目,但其科研成果同样斐然。与此同时,她还多次获评“本科教学最满意教师”“十佳优秀研究生导师”,可说是两个赛道都游刃有余,也驳斥了那种“教学与科研两难全”的论调。或许,这本就不是“能不能”的问题,而更多是“愿不愿”的事情。没有那么多无可奈何的“二选一”,更多还是“功到自然成”。从某种意义上说,吕震宙教授的“出圈”,满满是殷殷期待的回响。

师生关系的疏离乃至是断链,在现代大学里屡见不鲜。在很多时候,教师和学生,成了难得见一面的“陌路人”。越是如此,就越是凸显“吕震宙式”老师的可贵——不仅把学生作为自己的“最高荣誉”,更是将自己的学生们一一公布去向。其字里行间,是如数家珍的熟悉和自豪,仿佛父母在跟外人“炫耀”自己的孩子。

师道首先是育人之道,对于学生们的感情与用心,理应是“教师”的安身立命之本。在个人网页上,吕震宙专门写下一段话:“在研究生指导方面,本人以前从未将自己名下的研究生交由课题组青年教师指导,往后也不会将自己名下的研究生交由他人指导,本人名下研究生的指导将全程亲力亲为。”如此直言快语,这般开诚布公,不啻为对“师生关系异化”鞭辟入里的揭批。

在大学导师“老板化”、研究生“打工化”的大背景下,吕震宙的职业生涯与行事风骨,愈显坦荡而灿烂。优秀的大脑需要彼此碰撞、相互启发,那些真正把学生当作“可塑之才”和“后辈精英”投入心血、悉心教导的大学教师们,大概率也会企及新的学术高度。所谓教学相长、所谓相辅相成,概莫如是。 文/蒋璟璟


校对 陶善工

编辑 : 朱亚萍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 dynamicData.event_info.title_short}}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desc : dynamicData.event_info.brief}}
{{dynamicData.sub_info ? '+ 关注' : '+ 追踪'}}
文章未发布,请后台刷新重置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