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发布文章,仅支持15分钟预览

江浙真的有龙吗?百年前志书记录了一桩奇案

{{sourceReset(detailData.source)}}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紫牛新闻

{{item.reporter_name}}

{{item.tag}}

+ 关注

《康熙吴江县志》,在其《杂志》卷有一则记载称:“蠡泽湖,以范蠡养鱼于此,故名。一名斩龙潭,相传禹治水,斩黑龙于此。居民往往于滩间得龙骨”。并且引用了史鉴《龙坟志》作为依据称:

成化间,有巡抚广东李某,谒庙毕,问于诸生曰:“昔大禹治水至震泽,斩黑龙以祭天。永乐间,此土尝获龙骨,有诸乎?”诸生不能对,以问鉴。鉴按:龙坟在今秀水县复礼乡小律原北,距太湖可六七十里。初,村人耕田往往得龙骨而不识。永乐间,一渔者始识之,因持以售于苏州徐氏药肆中,岁以为常。一日,徐问:“有龙角否?”其人以一枝遗徐。有朱永年者,过肆,见之,惊问所来?曰:“适有人来售。”朱问其人,急追及之。是时有左珰号李黄子者,方受命采珍异,朱以买办户出入珰所,遂告于珰。珰檄郡县,躬往掘之。初入,见有状如浮屠氏所云金刚神者数辈,俨然如生,见风随化,惟余骨,随得龙骨、角、齿牙凡数十舰,献于朝。窃取者,不与焉。时方贵龙骨带,自非诸王勋戚莫能得。一銙直十余金,及是,价为之顿贱。其后耕者犹时时得龙骨田中,意当时已尽取,不应有遗,岂其地为龙窟而蜕其中者欤?至“禹至震泽,斩龙祭天”之文不知出于何书?无所经见也。

屈运隆《康熙吴江县志》封面书影


在这段文字之后,有一个出处云:“出沈𡹘《史鉴集》”。并加按语:“鉴言其地在秀水县,似与吴江无涉,然斩龙潭即蠡泽湖,云即古震泽也,存之以待考。”

秀水县就是今浙江嘉兴,与吴江相邻,龙坟就在该县的复礼乡,而且出土了龙骨、龙角,出售给苏州徐氏中药铺,后被为朝廷采办珍异的朱某人发现了,让郡县官吏陪同,亲自去挖掘,挖得数十件“献于朝”,说得头头是道,应该是确有其事的。

龙骨到底是什么东西?

史鉴《龙坟志》中提到了挖掘龙骨的见闻,称“见有状如浮屠氏所云金刚神者数辈,俨然如生,见风随化,惟余骨,随得龙骨、角、齿牙凡数十舰,献于朝。”

所谓的“金刚神”,“百度百科”称是“在佛寺门两胁所立之金刚夜叉。”也就是说体型比较大,造型比较恐怖,是某种生物的遗体,刚出土的时候还“俨然如生”,后来“见风随化”,仅剩下它的骨架,就是“龙骨”。这些龙骨,还被用来制作成“龙骨带”即上文提到的“銙”。銙是古代附于腰带上的装饰品,用金、银、铁、犀角等制成。用龙骨制成,“档次”要更高一点吧。

那么,作为中药的龙骨到底是什么东西呢?“百度百科”的答案是古代哺乳动物,比如大象类、犀牛类、三趾马等动物的骨骼化石。通过煅制以后具有镇静安神,敛汗固精,止血涩肠,生肌敛疮的作用。

照此说来,江浙一带,在古代曾经存在过大型的哺乳动物的,它们的骨胳化石就是史鉴《龙坟志》里提到的龙骨。

在120年前,这味称为“龙骨”中药,被王懿荣关注,并顺着线索,在河南小屯村发现了甲骨文。

解码龙骨上的“龙”字

甲骨文的发现,让中国的汉字史推进到了三千多年前的殷商时期。解读和考释甲骨文,曾经一度成为“显学”,其中最著名的要数“甲骨四堂” :罗振玉(号雪堂)、王国维(号观堂)、郭沫若(字鼎堂)、董作宾(字彦堂)。

在这种“长”在“龙骨”上的古老文字里,居然已经有了“龙”字。苏州大学徐山对此字进行了考释,认为:甲骨文中“龙”的字形与“电”“雷”两字比较近似,可视为“电”“雷”的变形。龙字保留了闪电的弯曲状,又将表示雷声的符号“口”状移至弯曲处的终端,表示龙的口部。龙字中的口开口朝下,表示雨从龙口中倾泻而下。

龙观念的产生,是原始先民对产生雷电的原因的一种生物化解释。在“龙”字的异体中,字形是在龙的形体上方加上“辛”。辛,甲骨文字形为斧劈树木状。从这个意义中又引申出刑具。在“龙”字中,“辛”位于龙形的上方,从辛的语义和造字的上下结构中可以看出,这个“龙”字反映了原始先民对龙(雷神)的恐惧而又企图征服、控制它的心理状态。

《集韵》在“龙”字下收录了“竜”这个异体字。该字的上方和“龙”字左上方一样,即甲骨文“辛”的隶定形式。“竜”的形义正是对雷电的征服状。此字形有力地证实了龙的原型是雷电。从龙字的发音上看,“lóng”正是记录了雷的隆隆之声。

龙形溯源

龙的形象的来源有多种说法,一说来源于鳄鱼,一说来源于蛇,也有人认为来源于猪,甚至有说法称最早的龙就是下雨时天上的闪电,正如苏州大学徐山所言。

现在多数专家认为龙是以蛇为主体的图腾综合物。它有蛇的身、猪的头、鹿的角、牛的耳、羊的须、鹰的的爪、鱼的鳞,组合成龙图腾。

远古神话最早的神不是人,而是动物——图腾。原始人分不清人与动物的界限,认为某种动物是自己的祖先和保护神,这就是图腾。图腾作为氏族、部落的祖先和标志,一般是单一的某种动物,氏族部落发生兼并战争,胜利者在俘虏对方之后,往往同时消灭其图腾,新产生的部族拥有的还是单一的图腾。

龙作为一种图腾和一般的图腾不同,不是单一的动物而是多种动物的集合,这突出地反映了中华民族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思想,就是兼容并蓄。也许我们现在所见龙身上的各个不同部位所代表的正是原来某个部落的图腾,在不断的部落征战中,被消灭或失败的一方,就成为其中的组成部分,因此,这条龙正是我们中华民族多民族的象征,也是中国人的精神图腾。我们自称“龙的传人”的原因也许就在这儿。

但是“龙”形象的出现,远比“中华民族”这一文化共同体的形成要早。

同样是考古发现,1987年,河南濮阳西水坡仰韶文化遗址发现了六千多年前用蚌壳摆的龙,此龙昂首、曲颈、弓身、长尾,前爪扒、后爪蹬,状似腾飞,这是目前我们见到的最早的龙。说明龙形的诞生至少可以上溯到新石器时代。

地球上是否存在真的龙?

大概是因为属龙的关系,自小就对龙很感兴趣。稍微长大一点,才知道龙是传说中的东西,现实中根本不存在。倒是有的孩子不小心尿床了,常会被大人取笑为“画龙”。此外,我们乡下还把夏天出现在野外的因龙卷风导致的“直立空管状旋转气流”使得地面河水旋转而上的天气现象称为“龙吸水”,如此说来,似乎龙与水很有关系。

在许多文艺作品中,总是将龙王、龙宫说得“活龙活现”,特别是是孩子们喜欢的《西游记》里,孙悟空更是大闹过龙宫。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还将闹误会称为“大水冲了龙王庙”,把自来水的出水部位称为“水龙头”。苏州还有两处柳毅井(一处在城内五峰园,一处在东山启园),据说是柳毅为龙女到龙宫去传书的出入口。我们还将搞清楚事物的前因后果称为来龙去脉。修筑堤坝或桥梁时从两端开始施工,最后在中间接合,称“合龙”,亦称“合龙门 ”。

在全国许多地方都有龙王庙,与龙有关的地名也相当普遍,比如最有名的当属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苏州城里有卧龙街(今人民路),吴中区有五龙桥,高新区有龙池,吴江黎里有藏龙乡、黑龙潭……

每当碰上喜庆活动,各地还会有各种各样的舞龙队,舞动长长的“龙”,有板凳龙、草龙、火龙、灯龙……

似乎龙的影子无处不在,我们中华儿女将自己称为龙的传人。如果此龙真是虚幻的东西,还真有点说不过去。

后来得知,四川省自贡出土了恐龙化石,而且数量不在少数。有位美国人曾写了一部叫《侏罗纪公园》的科幻小说,后来被拍成了同名电影。常州还创办了一个中华恐龙园。如此种种,恐龙的形象似乎深入人心了,尽管它是来自遥远的时代,但是似乎证实了它们的曾经存在。

随着对恐龙研究的深入,恐龙形象逐渐清晰,种类也很多,其形象似乎与我们经常见到的舞龙灯所用的龙、北京故宫九龙壁上的龙不一样,但还是为我们“龙”文化增添了不同凡响的一笔。

陈其弟

(本文原发方志江苏,经授权转载)

校对 徐珩

编辑 : 臧磊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 dynamicData.event_info.title_short}}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desc : dynamicData.event_info.brief}}
{{dynamicData.sub_info ? '+ 关注' : '+ 追踪'}}
文章未发布,请后台刷新重置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