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发布文章,仅支持15分钟预览

作家梁平:与“爷叔”36年亦师亦友

{{sourceReset(detailData.source)}}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紫牛新闻

{{item.reporter_name}}

{{item.tag}}

+ 关注

2024年元月,王家卫执导的电视剧《繁花》霸屏,掀起收视热。抖音里关于“爷叔”饰演者游本昌先生的视频不计其数。他51岁等来“济公”,90岁等来“爷叔”,诠释了“你和艺术有多近,艺术与你有多亲”的真谛。

还有不到一个月时间,2024央视春晚将与观众见面。时光倒回至1984年至1988年,游本昌三上央视春晚,先后表演了哑剧小品《淋浴》、戏剧小品《孙二娘开店》和情景小品《急诊》。

师长游本昌先生

我是1987年岁末认识游老和他们一家人的,由此成为忘年交。36年来,游老于我亦师亦友,我们两家人来来往往,亲如一家。游老对艺术的执着、对名利的淡泊、对晚辈的提携、对友情的看重……皆为我等学习的楷模。

单枪匹马闯京城

1987年岁末,我所任职的南京《周末》报主编洪鑑等领导给我布置了一个任务:去北京采访央视春晚。

当年,国内广州有《南方周末》,业内称“大周末”;南京《周末》报,业内称“小周末”,两张周末类报纸在全国均有广泛影响力。我是刚进报社半年的新人,从事文化娱乐新闻采访。领导认为我挺机灵的,采访明星不怯场,让我去闯一闯。

对我来说,这个任务就是“军令”,必须无条件执行。然而,当时的我,还没去过北京,京城更是一个朋友也没有,可谓举目无亲。或许是无知者无畏,我还是买了去北京的火车票,单枪匹马北上京城。

那时,我是刚出道的记者,出差只能坐硬座。我在火车上一夜没合眼,压力、兴奋像两团火球,燃烧着自己。心里只盼快快天明。

我当时掌握的资料非常有限,就知道参加过1984年春晚的中央实验话剧院喜剧艺术家游本昌是地地道道的南京人,他妻子叫杨慧华。游老师1984年春晚演出的是哑剧小品《淋浴》。只有去找他,别无选择。那个年代没有手机,也不知道游先生家里电话,只能到他所在的剧院去打听。

1988年春晚剧组,作者与游本昌合影

到了北京,在北京站外的早点摊匆匆吃了点东西,就乘公交车直扑中央实验话剧院。北京地儿大,等转了3次车赶到剧院,已近上午11时。

“师傅,您好!我是游本昌老师的老乡,从南京来的。麻烦问下游老师家里的电话,还有他家的地址。谢谢您!”站在剧院的门卫室门口,我大大咧咧地问着。

门卫师傅回我:“找游老师啊,他可不在团里,好像是去春节晚会剧组排练了,好些日子没来团里。这可不好找。”

“那您可以帮忙查一下游老师家里地址吗?我这给他捎带的东西,得给他送到家里。”

“那行,我给您找下。”

说心里话,那个年代的人都非常淳朴,也都是热心肠,乐于助人。片刻,他抄了个地址给我,现在依稀记得是芳草园这个地儿。我拿到地址,谢过师傅,转而直奔游老师家。

一个多小时后,我叩响了游老师家门,但里面无人应答,家里没人。

已至中午。我下楼在路边小饭馆买了份盖浇饭,一个菜,蒜苗炒肉丝。狼吞虎咽,感觉特别好吃,或许是隔锅饭香吧。

吃完饭,我便守在楼道口,等候游老师家人回来。12月份,北京的天气已经非常冷了。再加上楼道口寒风凛冽,站的时间长,脚都冻麻了。不得已,又跑到街上的商店里暖和暖和再折回去守候。

午后3点钟左右,眼见一位女士开门进屋,我琢磨着,从年龄上看,她应该是杨老师吧!我紧随其后,“您是杨老师吧?”

女士转过身来,“我是杨慧华,您是……?”

我忙不迭地拿出《周末》报,自报家门,说出来意。

知道我是南京来的记者,杨老师热情地招呼我说:“来来来,进屋说。午饭吃了吗?”

作者在游本昌老师家里与他们一家人的合影(摄于1991年)

“吃过了、吃过了。”我心头一热,连说了几声。

杨老师给我沏上茶,开门见山地告诉我说:“今年春晚是邓在军任总导演,别看她是女导演,可是军人出身,说一不二,她一再谈到不允许演员接受采访、严格保密的要求。况且剧组在部队内的营区里,地方电话打不进去。想进去采访,难呐。”

杨老师的话,似一盆冷水,兜头浇得我浑身冰凉。瞬间,我便想到,如果采访不成,哪有脸面回去见江东父老?我顿时有了从天堂坠入地狱之感。

“那游老师住在剧组吗?”我问着,脑筋却在急转弯,寻思对应之策。

“他是住在剧组,都快一个月没回来了。不过,我告诉你地址,你可以去试一试。”杨老师显然看出了我内心的急切,用安慰的口气给出了建议。

“那您告诉我剧组的地址,我自己去试试。如果您要给游老师捎什么东西,我正好可以带过去,也有个借口进去。”我说。

杨老师见我这么一讲,顿时乐了,“南京人就是聪明!”她说。说完,她迅速从衣橱里找了几件游老师的衣服包好,又拿出一些食品,“你把这些带上,到了部队营区门口,就说是游本昌家里人,给他送生活用品的。你如果路上饿了,这些食品你也可以吃,不要客气啊,小梁记者。”之后,她又在一张纸上仔仔细细地写下先坐哪一路车,再转哪一路车,明明白白。

杨老师的热情好客,让我无比感动!我终于体会到一个年轻人走上社会,远离故乡时“在家靠父母,在外靠朋友”的现实含义。况且,从辈分上讲,游本昌、杨慧华老师是我的长辈,头回见面,杨老师能这么帮我,游老师也一定会帮我!这样想着,心里暖暖的。我拿着这么些东西,在向杨老师道谢后直奔公交站台。

“潜伏”剧组四天四夜

那个年代,交通方式单一,站台人多拥挤。大约花了两个小时才赶到翠微路上的解放军某部营区大门口。

北方的冬季天黑得早,傍晚便已经暮色沉沉。

站岗的哨兵伸手拦住了我,他问:“同志,请问你找谁?”

“我是演员游本昌家里的人,给他送生活用品。”我强作镇定地说。

“请您稍等,我打电话让游老师来接你。”说完,他便用内线给剧组报告,请游老师到大门口来一趟,有人找。

“谢谢您了!”我感激地说。

哨兵口中不经意间说出的一个“接”字,让我长长地松了一口气。看来进去有门儿了。在等游老师出来的间隙,我主动与哨兵套近乎,告诉他我是1979年的兵,部队在山东烟台,属济南军区,也曾从事喜剧创作(其实是相声作品创作)。哨兵听着,不时点头,目光却注视着进进出出的人。

这时,哨兵接到了一个电话,“游老师在开会,这会儿来不了,要不你登记下,把东西送到西楼219房间?”他问我。

1995年,作者与游本昌相见交流

“好!好!”让我进去,心里求之不得。我走进值班室,掏出南京市药材公司的工作证做了登记,然后拿着会客单走进大院(这里要交代一样,我从部队回到地方后,被分配在南京市药材公司工作,后调入报社。离开原单位,工作证便成了一段经历的物证。但没想到它还会为隐瞒自己的记者身份派上用场)。

顺着哨兵的指点,我很快找到了西楼,那是一幢4层招待所,进进出出的人挺多的,看这些人的着装、说话,就知道是演艺界的人。进到楼内,还有“岗哨”,“您是找游老师的吧?上二楼右拐第6个房间就是。”

我一边谢着一边上楼,219房间很快找到。房间的门虚掩着,我轻轻敲了几声,无人应答,便推门而入。房间内有两张床,两张沙发,一张写字桌,桌上摆放着一摞一摞的台本、稿纸还有笔墨。

房间里有暖气,我脱去外套,一夜一天的奔波,确实累了,便不把自己当外人,倒上一杯热水,靠在沙发上打起了盹。不知过了多久,一个浑厚的声音在我耳边响起,“小同志,你是找我吗?”

我睁开眼,“游老师啊,您好、您好!我是南京《周末》报记者梁平,专程来北京拜访您的。”

“我可是《周末》报的读者啊,你的名字我见过。这次来是打算采访春晚吗?”游老师一眼看穿了我的心思。

“是啊,游老师,请您一定要帮学生这个忙,先谢谢您了!”

慈眉善目的游老师说:“你是我的小老乡啊,这个忙我一定会帮的。”他告诉我,剧组的任何消息都对外严格保密,不能明着采访,只能暗中观察,收集素材。他允许我在他这间房里“潜伏”几天,只要有演员来串门,就可以抓住机遇作采访。

我不住地点头称是,感激得眼泪都要掉下来了。

正和游老师聊着,房门忽然被人推开了,只见一位戴着眼镜的中年人捧着个茶缸走了进来,边走边说:“游老师,海外来人了?”语气有些俏皮。

游老师朝我使了个眼色,说:“你不是要采访吗?这就是自投罗网的采访对象啊!”

我仔细一看,来人正是当年红遍全国的《夜幕下的哈尔滨》的朗读者和1986年、1987年两届春晚的主持人之一王刚。

1988年春晚剧组,作者与王刚合影

“王老师好!”我连忙起身让座。王刚身手极快,一把按住我的肩膀,“你是游老师的客人,你坐,我这就坐床上,不碍事。”

游老师对王刚说:“梁平是南京《周末》报记者,我的小老乡,这次来采访春晚,王兄给行个方便?”他的语气像是在说台词,说完两个人不约而同都乐了。

这是我第一次与当红明星近在咫尺的采访,或许是有游老师撑腰,我底气特足,见谁也都自来熟,什么问题都敢问。

在这间不足20平方米的房间里,我“潜伏”了4天。一日三餐,均由游老师等大腕给捎带到房间。每天入夜,正是演员们排练上劲的时候,我也敢到隔壁房间串门了,对外一概宣称“游老师亲戚”。有了这块挡箭牌,我分别见到了赵丽蓉、孙道临、姜昆、唐杰忠、侯耀文、刘晓庆、笑林、韦唯、程琳、成方圆等人,并对其中的一些演员作了采访。其中有一天下午,我还混在这些大腕们中间,和他们集体乘大客车去央视春晚现场走台,因为是春晚剧组的专车,进央视一路“免检”。

作者应邓在军导演邀约,和她在浙江千岛湖采风(摄于1993年)

我在邓在军总导演眼皮子底下完成了一次几乎不可能完成的“采访处女作”,这就是所谓的“灯下黑”。

进了春晚剧组,因为行动受到限制,与外界失去联络。报社得不到我任何消息,领导也是心急如焚,担心我出了什么意外,但又联系不上,干着急。

4天之后,我收获满满地离开春晚剧组。与游老师道别的时候,我萌发了一个大胆的想法:除夕那天混进春晚现场采访。

游老师皱着眉头说:“这演员都是一人一证,进央视要过几道武警值守的门岗,每道门都要查验证件,插翅难进啊!”

我说:“游老师,您看啊,只要坐春晚剧组的车进台里,就有机会进去。”游老师听罢,会心地笑了,“小梁啊,你是做记者的料,能钻。”

“混”进春晚直播现场

1988年春节没有年三十,年廿九即除夕。腊月二十七,我再次北上,终极目标是除夕夜进入春晚现场采访。在此之前,尚无央视以外的地方报纸记者除夕夜进入过现场采访,没有先例。

和上次一样,我到了春晚剧组所在的军营大门口,故伎重演,顺利进入。好不容易熬过两天,到了年廿九中午,剧组的情况发生了重大变化,问题来了。

原来,家在北京的演员腊月二十七录完“备播带”后都放假回了家,年廿九下午5时,各自到春晚现场集中,不再从剧组这边走了。这么一来,从剧组这边走的,也就是少数外地演员和编导、剧务人员。我要搭他们的车去春晚现场,一旦被发现,立马会被“请”下车。

正当我十分着急时,游老师给我想出了个绝妙的办法,他说,下午3点来钟会有道具车去春晚现场,道具中演员的各类服装占大多数,进了央视大门得由人一趟一趟地往后台和化妆间送。到时候,你可以佯装剧务,混迹其中,下车后你拣带着衣架的服装抱在胸前往里面走,抱得越多越好,把身子全盖住,只露个脑袋喘气就成。当你成这样时,大门口值守的人想看你证件都无从下手。试一试,行不行就看你的造化了。

1988年春晚,游本昌与赵丽蓉等人合演小品《急诊》。其间,作者采访赵丽蓉并合影

当年春晚,游老师与赵丽蓉等人表演的小品《急诊》,开场第3个节目。根据邓导的要求,为确保演出成功,他们年廿九下午还需打磨。所以,他无法脱身来掩护我前行。这个关键时刻得由我自个儿铤而走险去“表演”,演砸了,卷起铺盖打道回府。

下午3点,两辆道具车从剧组出发直奔位于复兴路的中央电视台春晚现场。上车没费周折,因为我戴着一顶流行的导演帽,围着个红围巾,脸上上了淡妆,挺有气质的。车上的人以为我是搭便车去春晚现场的演员,便无人问津了。

道具车在长安街上飞快地奔驰,大约半个小时,就开到了央视大门口,我从车上远远望去,已是三步一岗,五步一哨。

几分钟后,道具车稳稳停在进演播大厅的台阶前,剧务们开始卸货,有整箱的,有散放的。我抱起一大片散放的服装下了车,剧务们向我投来好奇的目光,我听见他们一口京腔在议论:“得嘞,今儿碰上一‘雷锋式的演员’,还给咱搬道具呢。”

我搬着服装佯作吃力状,径直往里走。值守的武警战士看我如此敬业,纷纷上来搭把手。就这样,我堂而皇之地进入了春晚核心区域,春晚的城池坚守看似固若金汤,却现百密一疏。

听参加过春晚的演员说,后台会有央视保卫科的人在各个角落巡查,所以,在一个位置不能待得太久,现场采访要善于打“游击战”。我接受了这个忠告,在现场每采访过一个演员,便溜进洗手间“缓冲”一段时间,把采访到的内容一一记录下来,然后再出来继续物色目标追踪采访。我从下午3点多进到演播现场,一直到晚上8时晚会播出,进进出出洗手间不下20趟。好在那个年代,没有监控,如搁在今天,行踪早就暴露无遗了。

当年的晚会现场,为了达到欢快的效果,很多演员就坐在观众席上,轮到演员表演时,镜头推过来就行了。演出开始前,我被“安排”与台湾歌手侯德健坐在一起。

晚会中,台湾歌手侯德健与妻子程琳同台,侯德健压轴演唱《龙的传人》,程琳演唱《思念到永远》。当时,我就坐在舞台第一排,侯德健演唱时,我一直在镜头中“陪伴”同乐。

侯德健演唱《龙的传人》

我第一次置身春晚现场,便上了镜,而且特写多多,在家乡南京成了一大新闻。那时除夕看春晚是家家户户的唯一选择,《周末》报记者亮相春晚的消息不胫而走。其实,更走运的是歌手毛阿敏,她演唱的一曲《思念》一夜走红,为亿万观众所认识。

晚会零点结束后,剧组在位于西直门的国务院二招举办了答谢酒宴,宴请所有演职人员。我跟随游老师出席了酒会,与会者每人有一份礼品——一个西瓜。在那个物质生活还比较匮乏,又值隆冬季节,这个西瓜简直就是“古董”,人人爱不释手。

宴会进行到凌晨4时许,我和毛阿敏同时买的是大年初一早上7:40的飞机票回南京。剧组用车将我俩送到首都机场时,天还没有亮。我们各自靠在长椅上眯着了。

2016年夏,已83岁高龄的游本昌在南京演出话剧《最后之胜利——弘一法师》。作者(左一)和妻子范素丽(左二)与游本昌、杨慧华夫妇,在鸡鸣寺和莲华住持留影

天亮后,机场广播通知,因南京突降大雪,航班延至上午10时起飞。大约中午12时,我们终于平安抵达南京。此时,大雪后的南京阳光灿烂,街头一片银装素裹,分外妖娆。

成功采访1988年春晚,给我带来了很多荣誉,也增添了很多压力。

后来每到春节临近,采访春晚,为读者提供鲜活的春晚直击报道,成为我的一堂“必修课”。我与春晚结下了不解之缘,以至于从那以后到今天有近20年除夕夜是在春晚现场度过的。而这一切的源头,始于与“爷叔”的不了情。

春节期间,我写完了长篇通讯《1988年央视春晚幕后新闻》,文章在《周末》头版整版刊出引起轰动,几十万份报纸短时间内销售一空。

2019年,作者在北京介绍游本昌与演员宋春丽相聚

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一直严防记者进入春晚剧组采访的总导演邓在军,不久便读到了我在《周末》报发表的春晚专题报道,不禁眼眶湿润,她感慨地说:“这篇报道真实记录了春晚演职人员艰辛的创作过程,尤其可贵的是记者采访并没有影响到春晚的工作,难能可贵!”春节过后,邓在军还给《周末》报写来了热情洋溢的信件,《周末》报全文发表。

大名鼎鼎的邓在军与我这个年轻记者由此建立了“忘年交”。后来我去北京采访,只要她知道了,总会请我到她家里做客,留我吃饭。当我告辞时,她还会送我精美的小礼物。

我和游老的友情同样与日俱增。后来我常去北京采访,有时就吃住在游老家里,他和老伴把我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关心帮助。

拍《繁花》感慨万千

36年来,尤其进入微信时代,我们的交流更多了。每当我家里遇到喜事大事,游老都会在第一时间以不同方式表达祝福。2014年岁末,他得知我的儿子要结婚了,立马“召见”两个孩子,给他们讲述“大家”与“小家”的关系,以自己的人生过往为例,告诫他们如何孝敬长辈、努力奋斗。

2014年岁末,游本昌勉励作者的两个孩子

2019年春节正月初六下午,金埔园林董事长王宜森夫妇在山水大酒店设宴,请回到南京过年的游老夫妇,与年近八旬的书画、鉴赏、史论大师萧平先生、我和夫人等一众友人欢聚。同为艺术大师的游老、萧老彼此相知,却是头回见面。萧老向游老夫妇赠送了签名画册,两人一见如故,相谈甚欢。

彼时,生活在南京的游老外甥施梓云先生也应邀而至,他曾是译林出版社编审,电视剧《济公游记》总编剧,话剧《最后之胜利——弘一法师》文学顾问。

那一晚,大家如久别重逢的亲人,畅叙友情,展望未来。一切恍若昨天,真情难忘。

游老与萧平开怀大笑

2023年5月,游老在上海拍摄《繁花》期间,经常和我在微信中说起拍戏的事儿,感慨万千。他当时万万没有想到这部戏会成为他艺术人生的又一个里程碑的作品。他已经习惯了宠辱不惊,就像早年他打过的一场名誉权官司,我自始至终站在他们身后,见证了他捍卫自己的尊严不遗余力,打赢官司后“得理且饶人”的胸怀。

2019年夏,作者在游老家中做客

光阴荏苒,一晃36年过去了。这36年,我与游老一起走过,我感恩他对我的提携与厚爱!我们的往事,是我们永久的记忆和回味。

再说春晚,已处于荆棘丛生的年代,它依然是电视领域受众最广、最难把控也最容易出彩的艺术平台;春晚,是一代又一代电视人、艺术家的脚印延伸出来的艺术之路,它曾经的辉煌,经历了一个今天看来是难以想象的不寻常的过程。

在互联网快速发展,人们的娱乐方式越来越多的今天,春晚还在,“爷叔”还在,这或许就是开在人们心中的“盛世繁花”吧!

摄影/范素丽 潘俊等

作者简介 江苏南京媒体人、作家、策划人。新闻从业35年先后供职于《扬子晚报》《周末报》《金陵晚报》和《南京日报》,先后担任部主任、主编以及《文化徽商》杂志总编辑。 著有《央视春晚纪事》(报告文学)、《我所知道的马季》《姜昆家事写实》《邓在军传奇》《冯巩眼中的南京》《可以披露的聂卫平尘封往事》《〈中华之剑〉摄制始末》《近观刘洪》《大国良医》《向往百年》等书作、报告文学。

校对 盛媛媛

编辑 : 郭凤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 dynamicData.event_info.title_short}}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desc : dynamicData.event_info.brief}}
{{dynamicData.sub_info ? '+ 关注' : '+ 追踪'}}
文章未发布,请后台刷新重置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