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发布文章,仅支持15分钟预览

封面评论|关注卖崽青蛙“落网”,超越卖崽青蛙人设

{{sourceReset(detailData.source)}}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紫牛新闻

{{item.reporter_name}}

{{item.tag}}

+ 关注

□蒋璟璟

身穿青蛙服,手里提着的一群“小青蛙”,脖子上挂着收款二维码……最近,“卖崽青蛙”火遍网络,活跃在多地大街小巷。14日,“网红卖崽青蛙上海落网”冲上微博热搜第一。上海街头,一只蛙蛙被城管拦截,还无奈当场褪去了“蛙皮”。相关视频在网上热传,引发大量讨论。对此,上海市城管执法局有关负责人回应表示,“根据《上海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条例》,个人和单位禁止擅自在公共场所设摊经营、兜售物品。”(中新社)

“若不是生活所迫,谁愿意出来卖儿卖女”,这句生动形象、戏谑意味十足的flag,俨然成为了“卖崽青蛙”火爆一时的密码。正所谓笑中带泪,黑色幽默夹带着生活的心酸,卖货的同时“附赠”一场袖珍的街头戏剧,狂飙“骨肉分离”的戏码,游商走贩做生意做到这份上,着实算是走心了。正所谓“卖家有情,买家有义”,这场全情投入的表演,在线上线下的渲染烘托下,居然渐有“假戏真做”之感。这种“陷在戏里出不来”的微妙情绪,使得一场再寻常不过的城管执法活动,被赋予了额外的意义,继而激起了不小的风波。

同一青蛙,各自表述。于城管而言,卖崽的青蛙,就是兜售货品的小摊小贩。若是其“非法占道经营”,理应依法管理和整改。照章办事,一视同仁,其中所遵循的,正是执法的“标准一致性”与公平性;而在一些网友眼中,这可是“卖崽青蛙”啊,是悲情与苦情的化身,他们如此艰辛地活着、如此努力地谋生,城管“下手”于心何忍?这种童话般的叙事口吻,自带一种汹涌的煽情力量。恍惚之间,现实与想象的边界,似乎已模糊不清。

试问,如果被拦截、被教育的,不是“卖崽青蛙”而是普通的街头商贩,还会获得如此之多的声援和力挺吗?如果“不会”,无疑暴露了某种“双标”。事实上,无论是卖崽青蛙,还是其他类型的贩夫走卒,都应该在城市有自己的一席之地。而今年来,不少城市也确实划出了专门的区域、专门的时段,来引导其有序地摆摊设点。规则之下人人平等,就算是披着青蛙外衣的商贩,也无法超越其外、凌驾其上。

网红“卖崽青蛙”上海“落网”,剥离种种拟人化、夸张化的修辞,此事的本质,就是一起城管依法驱离违法占道经营小贩的事件。在关于此事的公共讨论中,“青蛙卖崽”的人设,恰恰是最无关紧要的。真正重要的关切,其实是关于一切小商小贩的:城市是不是划出了足够的露天经营地带?是不是基于善意、必要性与最小限度干预的原则,来尽可能保障街边商贩的营商生计?关于“游商小贩”影响市容和秩序的界定、管制,是不是还有可优化、可放松的空间?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 dynamicData.event_info.title_short}}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desc : dynamicData.event_info.brief}}
{{dynamicData.sub_info ? '+ 关注' : '+ 追踪'}}
文章未发布,请后台刷新重置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