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发布文章,仅支持15分钟预览

封面评论 | “汽车付费订阅”引争议,电车加速电子产品化

{{sourceReset(detailData.source)}}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紫牛新闻

{{item.reporter_name}}

{{item.tag}}

+ 关注

蒋璟璟

想要车轮转向角度更大、座椅能自动加热、远程启动车辆……这些车上自带的功能不额外花钱却用不了。近日,多个车企推出的付费订阅功能引发热议,网友吐槽:以后油门踏板、方向盘是不是也要付费订阅?甚至质疑这就是在乱收费。(北京青年报)

众所周知,传统油车一般都有选配之说,从顶配到“丐版”,差距不可谓不大。之于此,消费者普遍是认可和接受的,毕竟一分钱一分货。在标配之外选配的硬件多了,自然是要多花钱的,这符合成本定价法的基本逻辑。然而,看似同样的玩法,搬到新能源车上,悄然间就变味了。而这,也激起了更多的质疑。

当然,电车上也有硬件加价选配,除此之外,近来还开发出了“汽车付费订阅”的新套路。一些汽车上,“后轮主动转向”“车载娱乐”“加速包”“远程温控”等功能,必须按月付费或者一次性买断,才可使用。之于此,很多车主一时之间显然是很不适应甚至有些“自我怀疑”了:这车买下了,似乎又没买下;这车是我的,似乎又不是我的……

如果按照传统的汽车消费观审视,所谓“汽车付费订阅”,当然是不可理喻。须知,很多“订阅功能”,很多都属于是硬件预埋+付费激活软件的模式。既然硬件早就装好,买家在购车时也已经给“硬件”付费了的。那么,凭什么要额外再给钱才让用?这是不是“重复收费”?从法理意义上说,此举是不是也有侵犯车主对车辆完整所有权、支配权的嫌疑?

然而需要厘清的是,新势力、新能源在形塑“新汽车”的同时,也重构了另一套完全不同的“汽车文化”以及“汽车消费观”。这其中,最核心的变化之一,就是汽车不再被视作单纯的“交通工具”,而越来越“电子产品化”。如果把电动汽车类比为“智能手机”,那么一切好像就都说得通了——毕竟,消费者买了智能手机,还是要为使用特定的App付费。

只是,电动汽车是否真的就是“电子产品”呢?之于此,不应该由厂商单方面去定义,而只能由消费者通过自己的购买行为去做出选择。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 dynamicData.event_info.title_short}}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desc : dynamicData.event_info.brief}}
{{dynamicData.sub_info ? '+ 关注' : '+ 追踪'}}
文章未发布,请后台刷新重置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