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发布文章,仅支持15分钟预览

昆虫也有爱恨情仇?溧水有个“世界昆虫邮票博览馆”想开发“昆虫IP”

{{sourceReset(detailData.source)}}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紫牛新闻

{{item.reporter_name}}

{{item.tag}}

+ 关注

日前,“世界昆虫邮票博览馆”开始在溧水区石湫街道试运营,这里珍藏着南京农业大学89岁教授王荫长60多年的收藏,一万多枚来自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各类昆虫邮票。

今天,王荫长的儿子王牧接受了扬子晚报/紫牛新闻专访时表示,其实昆虫是一个大IP,昆虫们像人类一样,也有爱恨情仇和分工协作,可以开发短剧、儿童剧和微电影,而方寸大小的邮票也蕴含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可以进行文化旅游和现代农业休闲等方面开发。

60多年收集到一万多张世界昆虫邮票

王牧告诉记者,这个世界昆虫邮票博览馆实现了三代“昆虫人”的梦想,包含了父亲的两代学生、以及南京农业大学和江苏省农科院的老师们。

1957年,王荫长从南京农学院植物保护专业毕业,留在学校从事昆虫学教学和科研。因为对昆虫很感兴趣,他开始有意识地收集世界昆虫邮票。

从最初的一枚沙捞越的蝴蝶邮票、几枚马斯加的蝴蝶和蛾子邮票,到后来有了一些东欧国家的昆虫盖销票。

这么慢慢收藏着,60多年后王荫长已经拥有了一万多枚昆虫邮票,应该说,“无论是种类还是数量,在国内都是首屈一指”,所以说,世界昆虫邮票博览馆的馆藏是非常丰富而多角度的。

王牧普及了一些昆虫邮票的历史,昆虫于1850年开始登上邮票,公认的第一枚是蜜蜂邮票,那会新南威尔士发行产业女神邮票,画面上有一女神坐像,旁边是草编的蜂箱及飞翔的蜜蜂。此后,蝴蝶、天蛾等昆虫陆续在邮票中露面。1948年,智利为纪念《智利自然史》发表100周年,发行了一套有25种动植物的邮票,其中就包括了3种昆虫,即蝶蛾、咖螳螂和长牙锹甲。

自那时起,世界各国开始发行纯昆虫邮票。有意思的是,随着各地保护环境和物种多样性呼声的日趋高涨,昆虫邮票的内涵也随之发生变化。邮票中的昆虫从形态、分类转向生态和保育。

值得一提的是,1963年,我国发行了一套20枚的蝴蝶邮票,由艺术家刘硕仁设计,得到了蝴蝶专家李传隆的大力协助。这套邮票打破图谱式的单调,以写意的背景烘托蝴蝶的生境,迅速引起集邮者和昆虫爱好者的极大兴趣,现已成为昆虫邮票中的珍品。

与此同时,中国式的写意也被国外很多邮票所追捧和模仿,2002年,马绍尔发行的昆虫和蜘蛛小版票,画面风格采用了典型的中国水墨画,彰显了极富灵动气韵的东方美学。

邮票虽仅方寸大小,却蕴含丰富历史文化知识

在王牧和父亲王荫长眼里,他们收藏的每一张邮票都很珍贵,其中也有很多非常有价值。王荫长退休后,把收藏的邮票进行了分类,包括昆虫本身的体系类别,昆虫与人类之间的关系,以及昆虫对人类的一些启发和帮助等等,还编写了相关书籍。

“对于普通人来说,看邮票就是看它好看不好看,发行是不是比较特别等等。”王牧表示,其实方寸大小的昆虫邮票,不但浓缩了人类认知昆虫的历史,蕴藏着丰富的科学知识,往往也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昆虫邮票里有很多昆虫故事,这些都做成了科普展示在昆虫邮票博览馆里,比如昆虫从古到今的演变、昆虫的分类标准、昆虫的生活等等,这其实非常有意义,也是他和父亲建立昆虫邮票博览馆的一个初衷。

走进世界昆虫邮票博览馆的大厅,抬头会看到,蝴蝶、蜜蜂、蚊子等各种昆虫悬挂上方,琳琅满目。拾阶而上,各国家的昆虫邮票展示眼前,配上有趣的昆虫小故事,仿佛穿越进了邮票里的昆虫世界。

选择蚕宝宝作为LOGO,因为它对人类很重要

“我们昆虫邮票博览馆的LOGO是蚕宝宝,这里面也是有故事的。”王牧特别向记者介绍表示,蚕对人类的贡献巨大,“陕西历史博物馆珍藏着一件千年鎏金铜蚕,蚕不但历史悠久,而且也经常在昆虫邮票中出现,反映养蚕历史及其文化,并被赋予深刻内涵。”

王牧解释说,蚕与古代丝绸之路有着密切关联,所涉国家众多,成为昆虫邮票中的一大主题。昆虫邮票也见证了中国古代养蚕缫丝技术和丝织品贸易在中西贸易交流中的重要地位,比如我国的养蚕缫丝技术先传到朝鲜半岛,再由朝鲜传入日本,2000年韩国汉城邮戳上,复制了古老的缫丝画面。

比如,蚕桑从云南传入中南半岛后,老挝在很长时期内都保留着传统的缫丝织绸技艺,在其1970年发行的邮票上,就有妇女抽丝、络丝和织绸的画面。

再比如,黎巴嫩两次发行养蚕会议的邮票,其中,1965年发行一套邮票,有蚕茧抽丝成绸的示意图,也有老人弯腰弓背织绸的情景,其织机与我国古代使用的十分相似。

寓教于乐,博览馆专业性和权威性有保证

在王牧看来,昆虫邮票博览馆有一个重大作用就是科普。父亲王荫长曾任中国昆虫学会理事、江苏省昆虫学会理事长、江苏省农学会理事等职,退休以后,更是将大量时间、精力倾注于昆虫邮票收集、整理和研究,并屡获南京和江苏、全国以及亚洲邮展高奖。因此昆虫邮票博览馆不仅具有极强的专业性和权威性,而且还用非常生动而诙谐的语言介绍昆虫的进化史。

“昆虫和许多古老的节肢动物,因为有防水的外壳和发达的气管……可能很早就离开了海洋,发展成为能用气管呼吸的节肢动物。”据王荫长介绍,1956年我国发行的古生物邮票,其中一枚是万蒿山三叶虫,因身体分左中右三叶而得名。“三叶虫是早期的节肢动物,4.5亿年前是它们的黄金时代,那时的海洋十分辽阔,众多三叶虫在水中游荡。”在很长时间内,科学家都认为三叶虫是唯一能在化石中见到的昆虫远祖。可是,云南抚仙湖虫的发现,也被证明与昆虫远祖有血统关系,是在寒武纪发生历时上百万年的生命大爆炸后演化而成。对着一枚我国于1999年发行的云南抚仙湖古生物化石邮票,王荫长告诉记者,这是一头体长两米的奇虾,是一种大型食肉节肢动物。“三叶虫不过是抚仙湖虫的‘远房兄弟’。”

据王牧介绍,昆虫邮票博览馆在运营中还将联合南京农业大学、江苏省农科院及中科院中山植物研究所等科研院校,为大众送上最专业、最浅显的昆虫知识。

昆虫界也有爱恨情仇和分工协作,有个IP开发的梦想

“1万枚昆虫邮票就是一个等待被挖掘和激活的大IP。”采访中,王牧透露了他开发和打造昆虫IP的梦想。

他告诉记者,目前正在以世界昆虫邮票博览馆为核心,打造“彩蝶飞舞”昆虫世界生态园,它是目前国内首个综合型昆虫主题科技农业生态园。

生态园之所以取名叫“彩蝶飞舞”,王牧解释说,南京小红花艺术团有一个保留节目就叫《彩蝶飞舞》,今后生态园也准备在文创上面做文章。

王牧介绍说,可以将一些昆虫的故事开发成儿童剧目,让小朋友来扮演,“其实,昆虫世界跟人类世界一样,也是一个小社会。比如昆虫之间,也有分工和团队协作,也有爱恨情仇。”

“总而言之,人类的生存是离不开昆虫的,很多食物都要通过昆虫传播授粉,才能给我们带来丰收。另外,昆虫之间,也有很多值得人类去学习的东西啊,像我们一直在研究这些仿生学科技。”昆虫邮票博览馆主要面向青少年和昆虫爱好者,不但挖掘昆虫知识的趣味性,还会为他们提供丰富的学习昆虫知识的产品和情境体验,王牧介绍说,比如建设活体蝴蝶生态体验馆,为一个个昆虫邮票故事拍摄小动画;根据昆虫的故事拍一些小短剧或者微电影,然后在昆虫邮票博览馆里面播放;与省农科院合作,设计青少年科普课程,比如标本采集,指导学生到田间进行土壤、昆虫等研究,引导他们写科普小论文;到大自然观察昆虫,制作微景观,等等。

据悉,除了博览馆,“彩蝶飞舞”昆虫世界生态园还有昆虫生态体验园、农业体验园、昆虫主题民宿餐饮及昆虫主题文化街区等五部分组成,是一个集科普教育、科学研究、劳动实践、旅游观赏、活动体验等为一体的综合性休闲农业园区。

福利来了!

马上就是五月了,世界昆虫邮票博览馆想邀请200名扬子晚报读者免费前往参观,想参加的读者可以关注“扬子鉴藏”微信公众号后,发送“姓名+电话号码+2张(或3张)世界昆虫邮票博览馆”报名,后期将发布名单,敬请关注。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孔小平

校对 盛媛媛

编辑 : 孔小平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 dynamicData.event_info.title_short}}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desc : dynamicData.event_info.brief}}
{{dynamicData.sub_info ? '+ 关注' : '+ 追踪'}}
文章未发布,请后台刷新重置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