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发布文章,仅支持15分钟预览

时评 | 受青少年追捧的微短剧,不能任其低俗下去

{{sourceReset(detailData.source)}}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紫牛新闻

{{item.reporter_name}}

{{item.tag}}

+ 关注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评论员项向荣

微短剧是一种单集时长不超过10分钟的网络剧,充斥着爱情甜宠、奇幻悬疑等题材,这几年迅猛发展。据北京日报报道,过去三年中,微短剧的年产量从几百部激增至几万部。

从需求端来说,这种迷你网剧因单集时间短、节奏快、剧情反转多,比较吊胃口,也比较适合学习工作快节奏、没时间欣赏较长篇幅却有艺术教育意义“大部头”的年轻人。同时由于微短剧投资少、制作周期短、播出平台多、商业变现方式多,更是被作为主角直播带货的引流工具,受到了资本和网络平台的追捧。

然而这些所谓的“一箭多雕”的文化作品,到底有多少文化意义?

这些短时长的微短剧,剧本只求速成,拍摄不谈美感,剧本则是靠编剧“洗”出来,充斥着的是“虐心”“反转”“复仇”等网络流行词,呈现的往往是现实世界中几乎不可能发生的极端故事,因此号称是“数字咸菜”。

但是不谈美感的拍摄,或充满俗套浮夸怪诞不着边际的内容,能有文化作品该有的艺术性吗?“数字咸菜”,可能有些“味道”,却不会有文化营养价值。它只是迎合着网络快餐文化消费,体现的是对真正文化艺术的蔑视嘲弄与否定,它的内里散发着贬低理性生活、拒绝独立思考的反智主义。

从统计数据反映来看,微短剧的用户中,6岁到17岁的未成年人占到60%以上,对这些艺术观、世界观尚在养成之中的青少年来说,经常看这种浮夸低俗的微短剧,会拉低欣赏水平,缺乏了艺术对他们精神世界的震撼,那他们的精神世界也很难得到升华。

2020年,国家广电总局在重点网络影视剧备案后台新增“网络微短剧”类目,并出台内容审核文件,把微短剧纳入监管范围。网络短剧虽然有不同于以往大片的传播规律,但任何文化艺术作品,提高人们的审美艺术情趣,丰富与发展人们的心灵是第一要务,这也是任何一个文化从业者该有的社会责任与良知,不能抛弃。如今这些浮夸低俗的微短剧,看似符合着现代人的生活节奏,也因此能赚到大钱,但一味低俗下去,肯定行之不远,存在的不一定是合理的,提升自己的艺术水准是长远之道。

本文为钱江晚报新闻资讯客户端“小时新闻”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客户端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包括但不限于要求删除稿件、赔礼道歉、赔偿本文采编成本及维权支出等。侵权举报、版权合作请联系:qbwl@8531.cn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 dynamicData.event_info.title_short}}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desc : dynamicData.event_info.brief}}
{{dynamicData.sub_info ? '+ 关注' : '+ 追踪'}}
文章未发布,请后台刷新重置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