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见紫金|锡剧《烛光在前》:创新表达革命历史题材

紫牛新闻

冯秋红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 关注

9月15日起,2021紫金文化艺术节舞台艺术新创剧目会演拉开大幕。9月16日晚,宜兴,江苏常州市锡剧院的《烛光在前》催泪上演。

《烛光在前》是锡剧在革命历史题材创作中的一次优秀实践,它超越了革命题材戏简单的意识形态宣传,以深厚的人文底蕴回应了革命历史题材戏“写什么”、“怎么写”的问题。其独具匠心的题材视角、平凡又伟大的形象塑造,以及含蓄质朴又饱含温情的艺术呈现,同时抵达了情感厚度与思想高度、历史深度和时代高度,彰显了超凡脱俗的艺术品格。

革命历史题材戏“写什么”?从戏曲艺术传承与革新的角度来看,革命题材在其中既是试验田也是丰收地。 《烛光在前》是为锡剧量体裁衣、量身定制的,它深挖常州红色资源,在题材、 人物、视角的选择方面以锡剧的方式回答了革命历史题材 “写什么”。作为常州 籍优秀革命家的杰出代表,张太雷是中国共产党创始人和早期重要领导人,对开创中国革命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太雷精神有着早期革命家和其他英雄人物精神 的共同特征,又与常州地方历史文化和时代精神背景相连接,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江南地域性。因此,《烛光在前》在依循锡剧本体创作规律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常州红色资源和地域文化,注重民间色彩的同时,不消解英雄品质,切实将本土文化资源转化为了戏曲价值,深化了时代精神下锡剧文化的内涵。

革命历史题材创作多以革命英雄牺牲、奉献等伟大的革命情怀承载红色革命文化的精神指向,着重展示革命先驱致力于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所进行的“史诗般的实践”。但锡剧反映并书写历史的创作传统与之不同,锡剧创作素来注重对女性人物的塑造和情感开掘,侧重挖掘人物内心所想,以情动人、细腻婉转。编剧对陆静华这一女性形象的深度开掘,是在锡剧中表现张太雷题材的最佳选择。陆静华是一位平凡又朴实的传统女性,她对丈夫的理解和支持,对儿女参加革命的引导和放手,对婆婆的侍奉和孝敬,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心,因质朴而动人,而恰恰在这质朴之中,折射出情感的真挚、胸怀的宽广乃至人格的伟大。将红色革命题材中属于个体的价值内容充分地表达了出来,饱含深情地诉说了被宏大历史潮流裹挟着的普通人所付出的牺牲、遭遇的磨难,以及由此激发出的无穷力量。在彰显其独具时代个性的民族精神时,饱含人文关怀而不失历史理性,这种革命话语下砥砺的“史诗”个性,保证了这一题材更能符合锡剧艺术本体对于人的表现规律。同时接通了红色革命文化在戏曲艺术中的审美趣味,成为红色革命题材接通民族文化历史的精神指标。

从革命的侧面洞察时代风云,把握时代脉搏,是《烛光在前》独特的叙事视角。编剧将目光投向了革命家庭中的情感、生活、命运,把日常生活作为戏曲的表现对象,将体悟的触角伸向了生活的小角落,但又不沉溺于世相的描摹, 而是在家国情怀的底色下将“人性”的温度、深度与高度观照其中。这种驻守立场并建构历史真实的方式既保留了日常生活叙事的核心关注层面和本质内容,又通过对于国家大历史的书写和对时代更迭、社会变革重大命题的思考,回归了人本思想,生动记录了处在社会变革期的人的生存状态,准确营造了时代氛围和社会风貌。在层次丰富的人性开掘和文化表达中贯通了历史和当下、古典与现代。

革命历史题材戏 “怎么写”? 《烛光在前》在情节结构、形象塑造、审美 风格等方面艺术性地回应了这个问题。既是基于锡剧本身,又契合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既不回避对英雄情怀、革命激情、信仰力量的表达,又通过“红 色”、“革命”话语体系中对人性、情感、立场等的开掘,展示个体在思想和情感上的力量;既散发着浓厚的地域文化生活气息,又能够对“红色”、“革命”的主题进一步升华,温情动人且不落窠臼,让红色题材戏曲的表现力更趋深入和丰富。 锡剧《烛光在前》采用元杂剧四折体例,摒弃了革命历史题材典型传统的戏剧结构,在线性推进一送再送、一别再别的情节延展中,于某些节点上剪断、重组时间线,运思之精巧和匠心像电影蒙太奇一般,形成交错闭环的时空。场次之间的楔子更是构成并强调了张一阳烈士的生命线,在逻辑上强化了因果联系,以此表现革命家庭的种种抉择及信仰的烛照力量,构成了强烈的戏剧张力。

陆静华在剧中是一个接地气且有现实意义的艺术形象,她没有强烈的历史政治属性,也不作崇高的壮举。她作为个人与革命,家国命运共同体的深刻揭示, 代表了在革命长河中作为主体的人对于革命理想的理解、觉醒、接受、实践。编剧在赞颂陆静华的无私奉献和精神坚守时,并不回避她精神上的犹疑。她所遭遇的困境,本能地让她从一个中国传统女性的思考出发,经由否定到肯定的过程,最 终选择做那个擎起烛光的人,这恰恰是她实现人格超越的表现力,契合了锡剧在道德、情感和观念上表达的传统,作品也因此在符合时代走向的价值观的充分表达中生成了浓郁的政治性品格。 陆静华这一女性角色的成功塑造,为锡剧人物 画廊充实了一抹色彩,使锡剧在表现生活的同时,更富艺术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同时,剧中人物所驻守的革命立场,藉由锡剧艺术的表达,亦拓宽了锡剧独具时 代性的传承发展路径。

《烛光在前》的细微之处,有着巨大深厚的内容和强烈的情感内蕴,以幽细对宏阔,解构了一般创作革命历史题材所表现的宏大叙事美学特征。它的动人与 震撼,不仅在于本身所承载的江南传统艺术的审美价值,更是体现了我们民族所 承载的苦难美学。编剧用平实、真诚的艺术映像和含而不露、幽细深邃的情感表 达,表现革命家庭在苦闷彷徨中的顽强求索,呈现了人性的光辉和党性的高贵, 饱含了深沉的苦难美学意蕴。同时,《烛光在前》以超越小我、融入国家大我的姿态,唤醒了观众共有的历史记忆与情感体验。时代洪流之下,革命者面对苦难时的强烈韧性以及对幸福生活的质朴向往,激发了超越苦难、结束民族之厄的革命实践。这种革命实践已经成为中国人世代累积的集体记忆,并且融入了中国人 对于摆脱苦难、寻求幸福的情感共鸣中。苦难美学力量的推动,拓展了锡剧舞台 的疆域,对延续锡剧艺术的生命活力有极大的正面效应,同时对展现革命文化的 内涵与外延,对革命题材的美学风貌和审美风格做了成功拓展。它使许多观众认 识到古老的戏曲在当代社会同样具备多种可能、多重潜力。

革命历史题材为中国戏曲提供了现代转型的契机,并赋予时代叙事的新个性。锡剧像许多地方戏曲一样,经由百余年“红色”社会生活的洗炼,接纳并表达着时代主体性的思想内容,也在全新的历史文化语境中进行着艰难的转型与蜕变。《烛光在前》用日常叙事书写苦难中的革命故事,同时以理性观照和审思实现了党史题材的审美突围,是革命历史题材在锡剧中的空间探索和道路实践,呈现了传统戏曲在时代发展中旺盛不衰的艺术活力。

常州市文化艺术研究所 查姿孜

校对 苏云

编辑 : 黄彦文

最新评论最新评论
等待你的评论,点击抢沙发
打开紫牛新闻,查看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