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发布文章,仅支持15分钟预览

烈士墓碑60多年未有亲人祭扫,辽宁江苏两地接力,江都籍烈士徐贵芝的家人找到了!

{{sourceReset(detailData.source)}}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紫牛新闻

{{item.reporter_name}}

{{item.tag}}

+ 关注

徐贵芝烈士

本月初,辽宁省葫芦岛市志愿者联系扬州相关部门,为安葬在葫芦岛下辖兴城市烈士陵园的烈士徐桂芝寻亲。徐桂芝,扬州市江都区人,在抗美援朝战斗中受重伤牺牲。徐桂芝烈士的墓碑,60多年未有亲人前往祭扫。紫牛新闻记者20日在扬州采访获悉,经过辽宁江苏两地相关部门和志愿者的努力,徐贵芝的家人终于找到。现居住在扬州市区的徐德荣,是烈士的侄子,也是目前唯一能找到的烈士后人。

葫芦岛志愿者:“看到他的墓碑前冷冷清清,我们很难受”

烈士英名录

丁一朕是“我为烈士来寻亲”团葫芦岛地区志愿者。今年清明,丁一朕到兴城市烈士陵园祭扫先烈,看到徐桂芝烈士的墓碑前冷冷清清。打听得知,徐桂芝烈士好几十年没有亲人来祭扫。

兴城市烈士陵园工作人员介绍,徐桂芝烈士原先安葬在兴城204医院墓地,2016年迁到兴城市烈士陵园。204医院当年是抗美援朝的后方医院,墓地安葬的都是重伤不治的志愿者指战员。中华英烈网资料显示,徐桂芝,男,1921年出生,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人,1953年5月牺牲,生前职务副班长。

烈士侄儿徐德荣

丁一朕告诉记者,自己和别的志愿者看到徐桂芝烈士墓碑前冷冷清清,感到很难受,本能地产生要为烈士找到亲人的愿望,“我们就想亲口告诉烈士亲人,徐桂芝烈士没牺牲在朝鲜,长眠在了我们东北的白山黑水上,永远守护着我们东北人民。东北人民敬重他!”

江都志愿者:接力苦寻不辞辛劳,多部门助力,找到烈士亲人

牺牲证明书

紫牛新闻记者采访获悉,为烈士找到亲人,扬州市江都区志愿者沈巧云夫妇发挥了主要作用。

沈巧云是江都区龙川情优抚社工事务所负责人、扬州公交集团222路公交车长。龙川情优抚社工事务所是以“服务军人、服务部队、服务国防”为宗旨的社会公益组织,2018年成立以来,开展了一系列双拥优抚活动。

烈士墓碑

在沈巧云的努力下,江都区烈士陵园提供了相关详细纪录:徐贵芝烈士,1921年出生,1948年参加革命,1953年5月15日在朝鲜战场牺牲(备注:应为朝鲜战场受伤送后方医院救治无效牺牲),牺牲时为二十三军六十七师炮团四连副班长。信息高度一致!安葬在兴城市烈士陵园的烈士徐桂芝,就是江都籍烈士徐贵芝。烈士名字中的“桂”和“贵”,应为误写所致。

立功证明

这份1981年10月13日填写的纪录,虽未记载徐桂芝烈士的家庭地址,但提供了哥嫂的详细信息:哥哥徐元永,在江苏省歌舞团工作;嫂子刘淑芳,扬州玉器厂(实为扬州漆器厂)退休。经过联系省歌舞团和扬州玉器厂,由于年代久远,徐桂芝烈士的哥哥和嫂子几十年前已退休,健在的可能性不大,一时没有得到相关有效信息。

立功证明

围绕烈士徐贵芝兄嫂的线索,沈巧云先后联系江都区退役军人事务局、档案馆、人武部,扬州市公安局、档案馆等单位,终于从市档案馆获得重要信息,烈士徐贵芝兄嫂一家住在扬州老城区粉妆巷。

15日,沈巧云夫妇驱车赶到粉妆巷,发现徐贵芝兄嫂一家早已搬迁。在属地汶河派出所民警的帮助下,沈巧云得知,徐贵芝的哥嫂分别于2005年和1993年去世,侄子徐德荣现居住在西区万豪西花苑小区。徐贵芝烈士的亲人终于找到了!

66岁“唯一”后人:终于找到叔叔,可以告慰父亲在天之灵了

“老父亲去世前,一再关照我要打听到叔叔的安葬地。终于找到叔叔了,可以告慰老父亲的在天之灵了。”19日,今年66岁的徐德荣对紫牛新闻记者说。

烈士生前写给兄长的家信

徐德荣6年前从扬州制革厂退休,父亲长期在南京工作,母亲是扬州漆器厂的雕刻师。“我父亲兄妹3个,除了弟弟,还有个姐姐,但好几十年联系不上,没有一点消息。我没有见过姑妈,也没有见过叔叔。父亲只有我一个孩子,叔叔牺牲时还没有结婚,也就是说,我就是烈士叔叔唯一的后人了。”老徐说,“这么多年来,我们家一直在找叔叔的下落,这也是父亲的遗愿。叔叔为国捐躯,什么时候才能让叔叔魂归故里呢?我多少次到有关部门打听过,但没有结果。感谢大家帮我找到叔叔,父亲的遗愿实现了。”

烈士写给哥哥的泛黄书信:“你已成志愿军家属,期待你做模范”

记者发现,徐德荣家里,一直保存着叔叔的照片、立功证书(奖状)以及牺牲证明书等珍贵材料。

三等功奖状

“这些材料,父亲在世时经常看,现在传到了我的手上。听父亲说,他们家家境不错,所以兄弟俩从小都有很好的教育。父亲是个知识分子,叔叔的文化程度也很好,从他写给父亲的信就可以看出来。”徐德荣小心翼翼地打在一个包裹,里面有三本(张)立功证书(奖状)。这三本立功证书,见证了徐贵芝在部队大熔炉中锻炼成长的经历。

1951年4月,因担任教员教学军事文化、帮助人铡草、组织战友擦拭大炮,获四等功;7月,因小病坚持、吃苦耐劳、爱护公物,荣立三等功。此外,当年在战备训练中表现优异获三等功。“从这些立功证书上,我能感受到当年叔叔在部队的成长。”徐德荣说。

沈巧云(左)和丈夫查阅资料

记者看到,徐德荣还保存着两封书信,这是徐贵芝在朝鲜战场上写给哥哥徐元永(徐德荣父亲)的。1951年1月3日发出的一封信中写道:“两次来信,我已经收到,没有及时回信,是因你在信上说,希望我为祖国人民争光,狠狠地消灭敌人。所以,我想等打完仗后,再给你回信,并把胜利的消息告诉你。”

“你现在已成为志愿军家属,期待你做模范,为人民负起更大的责任。”在信中,年轻的志愿军战士徐贵芝,勉励哥哥徐元永不断进步,在家乡做出表率。

通讯员 吴莉萍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陈咏

校对 李海慧

编辑 : 郭凤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 dynamicData.event_info.title_short}}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desc : dynamicData.event_info.brief}}
{{dynamicData.sub_info ? '+ 关注' : '+ 追踪'}}
文章未发布,请后台刷新重置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