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发布文章,仅支持15分钟预览

你要屏蔽多少人才发一条朋友圈?互联网社交需同质化朋友圈,也需匿名社交平台

{{sourceReset(detailData.source)}}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紫牛新闻

{{item.reporter_name}}

{{item.tag}}

+ 关注

逛线下商超,柜台人员拿出手机,“加个微信,店里有什么折扣我都会发朋友圈,不用来店里就知道了。”参加会议,前后左右的亮出微信二维码,“加个微信,以后常联系。”寄个快递,“加个微信,稍后把单号发微信上。”微信在某种程度上成了升级版的手机电话薄,朋友圈也逐渐变成了社交圈。

“这条朋友圈设置前同事、卖东西的、微商、家人、陌生人不可见,再检查一遍分组。”“今天和闺蜜逛街了,来,发个朋友圈。先屏蔽领导……”“刚刚发的朋友圈好像没有忘记屏蔽XXX了,赶紧删了重发,算了,不发了。”曾几何时,彼此喜欢分享喜怒哀乐的微信朋友圈变成了仅三天可见、纠结半天决定不发的“什么人都有”圈。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姜婧仪

发圈限制可见权限


为什么不发朋友圈?能看见的人越来越少

“上学时,朋友圈想发什么就发什么,没有顾虑。现在发条朋友圈能花一小时,要检查对哪些人可见,哪些不可见。”工作三年的小祝是南京某家国有企业员工,她依稀记得微信朋友圈在她上大学时开始流行起来,“那时候朋友圈好友都是高中同学和大学同学,每天刷朋友圈很有意思,可以看到大家的生活。”

“工作后,发圈就不太频繁了。除了同事,因为工作关系经常加一些‘一面之交’,甚至是‘素未谋面’,所以发朋友圈就会思前想后。”小祝上学时喜欢分享自己的日常生活,而现在朋友圈内容以工作为主,“我把微信好友分成了家人、同学、前同事、同事、一面交、销售6组,分享自己生活便会选择‘部分可见’或者‘不给谁看’,分享工作内容就会屏蔽以前的同学,怕打扰了人家。”

朋友权限


微信联系人要分多少组?20组+3天可见

“屏蔽”并不是单向的,很多人发现自己的好友越加越多,能看的朋友圈越来越少。“有时候突然发现有的同学一两年没有发过朋友圈,再点进去看主页,不是仅3天可见就是被屏蔽了,或者已经被删除好友了。”小祝对此已经习以为常,“朋友圈越来越没意思,或者说,彼此间的距离越来越远了吧。”

近1000位朋友及联系人、25组分组,这是工作不到一年小徐的朋友圈。由于工作的原因,每天需要面对不同的客群,“大学毕业时,微信联系人100多人,现在快1000人了。但可看的朋友圈并不多,大家也都不怎么发朋友圈了。”小徐表示自己的朋友圈设置了三天可见,很多人甚至刚加的时候就设置了“仅聊天”或者“不让她看”,“因为现在的微信好友圈并不纯粹是好友,多了很多不熟的人,有时候也害怕泄露个人信息,想到这些就不想发朋友圈了。”

发朋友圈界面


朋友圈的赞越来越少了?内容同质化,妈妈会叨叨

随着职业的划分、年龄的增长、爱好的集结,微信朋友圈内容越来越同质化。教师的朋友圈天天上演着各种各样的校园趣事,记者的朋友圈每天刷一遍就能知晓当天24小时时事,跑友们的朋友圈都在打卡各地的马拉松或日常跑步。

同质化朋友圈最直接的结果就是点赞和评论越来越少。“以前喜欢分享自己的生活,经常有四五十个赞。现在朋友圈都是工作上的内容,也没有人点赞、评论了。”小徐回忆起大学时发完朋友圈后,总忍不住去刷,看有多少人点赞、评论,现在发朋友圈后基本不会理会。

此外,熟悉的人有时也是阻止发朋友圈的原因。“和朋友逛街,想发个朋友圈晒两杯奶茶照,但想到妈妈看见了又会叨叨我,算了不发了。”95后小张告诉记者,有时候分组经常出现分漏的情况,“因为不是每次加别人微信,就立即记得分组的,经常出现发完朋友圈看到别人点赞,猛然想起没将这人分组,所以就越来越不想发朋友圈了。”

到哪里“发泄”情绪呢?匿名社交平台无心理落差

不发微信朋友圈,却又想分享生活、“发泄”情绪怎么办?微博、知乎等信息内容平台成为网友匿名分享生活的地方。“我喜欢在胶囊日记app上发表自己的心情,大家都不认识彼此,也能看到最真实的生活与心情。”90后小李5年前开始使用胶囊日记,“每天发的内容过了凌晨12点就会消失,在特定的时间后又全部重新出现。我可以在这里展示最真实的心情,不用顾虑太多。”

微博不可一日不刷,成了年轻人社交的真实写照。既能了解实时热点,又能表达自己态度,“虽然发微博会被陌生人看见,但这是个匿名分享的平台,不用考虑复杂的人际关系。”小李告诉记者,匿名分享生活,也不会对点赞、评论有期待,不存在心理落差。

互联网时代如何社交?专家:需要同质圈子,也需要匿名社交平台

“同质化朋友圈都有一定的共同点,比如共同爱好、共同目标,人类可以在同质圈子里抱团取暖,但带来的问题是在其他方面不能取长补短,以及要维护在朋友圈的人设。”南京市心理危机干预中心主任张纯表示,每个人都会有评价机制,包括自我评价机制和社会评价机制,当两者不对等时,心理上会产生落差,所以会减少发朋友圈的频率。

情绪是压力的溢出效应,压力是情绪的内在动力。人设也需要宣泄压力与情绪,这时候匿名社交平台便能起到作用。“当我们需要交流信息、整合资源、优化环境时,我们可以选择微信朋友圈来减少内心焦虑,但不可肆意妄为,要顾及他人感受。但同时我们需要一个匿名社交平台,来展现真实的自己,释放压力。一张一弛,才能活得自在。”


校对 王菲

编辑 : 郭凤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 dynamicData.event_info.title_short}}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desc : dynamicData.event_info.brief}}
{{dynamicData.sub_info ? '+ 关注' : '+ 追踪'}}
文章未发布,请后台刷新重置预览